Patrick Howard: MOBIUS 07 (成果檢驗)
- Patrick Howard

- 3月18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撲克中最重要的軟技能:風險承受力
在Phil Galfond的傑出文章《撲克與你的人生》中,他探討了他認為造就偉大撲克玩家的關鍵技能。我想大多數優秀的撲克博客都會在某個時刻試圖回答這個問題。Phil首先列出了幾項硬技能:
演繹邏輯
心理學
數學/統計學
我完全同意這些技能的重要性。但隨後,他又提出了三項額外的軟技能,並認為這些技能雖然與預測撲克天賦和潛力關係不大,但對於你是否能充分發揮這種潛力卻至關重要:
競爭驅動力(特別是與自己的競爭)
謙遜與自我意識
自我控制
我同樣認同這些品質的重要性,但在我看來,他遺漏了撲克中最關鍵的軟技能。或許這只是他一時疏忽,或者因為他在這方面天生出色而未曾意識到。不管原因如何,我認為撲克中最最重要的軟技能是風險承受力。
為什麼風險承受力如此重要?
如果你打算以撲克為生,你將不可避免地面對劇烈的資金波動。要想在撲克中成為頂尖玩家並維持你的水平,你必須具備足夠的心理韌性來應對這些起伏,不讓它們嚴重影響你的牌技或心理健康。你需要每天都能上桌並保持優異表現,即使情況變得糟糕,你也清楚事情可能在好轉前變得更糟。
我認為風險承受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天生的特質。它可能主要由基因決定,但童年經歷也可能對其有所影響。我給自己在風險承受力方面的評分很低,這也是我撰寫這些文章的主要原因。我發現,唯一能幫助我管理這個弱點的方法,是通過更深入的數學理解來掌握波動的概念。
波動:禮物與詛咒並存
波動既是撲克的禮物,也是它的詛咒。一方面,如果撲克沒有波動,就不會有人為了娛樂而玩,也幾乎沒有人能靠它賺錢[1]。另一方面,波動讓你在單日牌桌上的結果幾乎無法控制。
例如,即使是一位勝率為5 bb/100的優秀玩家,在1,000手牌的樣本中仍有44%的機率輸錢(標準差為115 bb/100)。即使在更大的樣本中,輸錢的機率下降速度也極其緩慢。
我繪製了這個波動計算的正態分佈(即鐘形曲線),如下所述:
Y軸:機率密度
X軸:以買入(100 bb)為單位的贏利
簡單來說,曲線越高,1,000手牌的結果越可能接近X軸上的對應值。曲線的最高點(以綠線標示)是0.5個買入,這是該樣本的預期值(5 bb/100 × 1,000手 = 50 bb,即0.5個買入)。紅色陰影部分表示X軸小於0的區域,約佔總面積的44%,也就是輸錢的機率。
從圖中可以看到,0.5個買入的預期值在可能的結果範圍中幾乎微不足道。事實上,你有大約20%的機率贏或輸至少5個買入。
結果導向的陷阱
儘管這些矛盾顯而易見,許多玩家(包括我自己)卻非常結果導向。贏錢的日子是好日子,輸錢的日子是壞日子。在大贏的日子,我們稱讚自己做出了正確決定;在大輸的日子,我們責怪自己犯了錯。我們只是普通人,這是大腦運作的自然模式。
我全職打撲克已經一年了。最初,我以為隨著手牌數增加和經驗累積,我會更好地管理結果導向。但實際上,我並未進步,甚至可能變得更糟。老實說,我原本認為在打了25萬手牌並贏了一年后,我會對結果更無所謂,但有時我卻覺得自己比剛開始時更容易生氣。這並不是因為更高的注額讓波動更難應對,而是因為我的身份認同與「贏家撲克玩家」緊密相連。當然,輸錢仍然讓我不快,但現在它更多是對自尊的打擊,而非對銀行帳戶的威脅[2]。
25萬手牌在長遠來看不算什麼,但讓我不安的是自己的趨勢。我應該在處理波動方面變得更好,而不是更糟,對吧?因此,我決定從2020年起改變看待結果的方式,不再隨意檢查結果,而是採取更聰明、更具紀律的方法。以下是我為自己制定的指南。
檢查結果的指南
為了管理結果導向,在預定手牌數後檢查結果非常重要。這能避免你在解讀結果時出現選擇偏差。具體手牌數由你決定,但對於線上玩家來說,不應少於10,000手。大多數線上玩家可能會同意,這個數字應在10,000到50,000手之間。
我並非說你絕對不能提前檢查結果。我們都知道,無論我在這篇文章中說什麼,我們都會忍不住偷看。(事實上,如果你在嘗試更高注額,密切監控損失尤為重要。)我的意思是,如果你提前檢查,應該明白這只是滿足好奇心。
在一天結束時隨手看一眼結果,與認真評估這些結果並賦予它們某種「正當性」讓自己擔憂,完全是兩回事。當你在幾千手牌後檢查結果時,這些數據毫無意義,你應該避免從中得出結論或讓它影響你的策略和自我價值感[3]。
範例
假設你決定每30,000手牌檢查一次結果。你目前的目標是每週打7,500手牌,因此每四週檢查一次。你可以在日曆上標記「結果日」。
當「結果日」到來時,你可以將結果與波動計算進行比較。波動計算會提供輸錢機率的估計,並給出置信區間,幫助你了解該樣本中可能出現的結果範圍。
你只需將結果與波動計算對照,看看是否落在預期值的兩個標準差內(即95%置信區間)。如果是——大多數時候都是——那就太好了。繼續打牌,努力提升技術,下次30,000手牌后再回來檢查。
如果你真的遇到兩個標準差或更糟的低谷,那就放縱一下吧。休息一下,找人聊聊,去看心理醫生,或者喝點酒。只要能讓你說:「這真是糟透了,但我準備好重新上桌了。」
無論如何,回顧結束時,重置你主觀解讀結果並試圖編織故事的那部分大腦至關重要。你必須放手,因為下一個30,000手牌與之前的毫無關聯。無論過去多糟,事情總可能更糟;無論過去多好,事情也總可能更好。你不「應該」得到任何特定結果。預期值是最可能的結果,但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。
關鍵結論
我想傳達的核心是:無論你的結果是正數、持平還是負數,它們的意義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小得多,即使是在相對較大的樣本中。
大多數情況下,正確的做法是繼續做你一直在做的事,並打更多手牌。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後續問題是:「我要輸多久或持平多久,才應該改變我的遊戲計劃?」
不幸的是,我無法給出確切答案。無論結果多糟,總可能是「只是波動」。你只能說,輸得越多或持平越久,「只是波動」的機率相對於你在波動計算中高估勝率的機率就越小。
最終,這其實不重要。因為一旦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是贏家,你就已經陷入困境。一旦你預期輸錢,這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,因為你的表現真的會變差。
暫時降低注額或轉換網站可以幫助你重整心態、重建信心,同時通過多樣化遊戲選擇保護你的資金,以防你在遊戲中實際上是負期望值(-EV)的。
波動計算參考
如果您喜歡這個策略並想用它檢查結果,我提供了一些不同樣本大小的波動計算摘要,幫助您直觀了解短期和中期的波動。我使用了7.5 bb/100的勝率和115 bb/100的標準差進行計算[4]。如果您的勝率或標準差與我使用的差異顯著,請自行調整。
波動計算輸入







註腳
如果您認為自己是超級厲害的撲克玩家,不需要「魚」也能賺錢,請閱讀相關文章。如果沒有「魚」,可能只有不到100人能靠撲克賺到真金白銀。
Jungleman在《心態優勢播客》中與Elliot Roe的訪談中談到了自我與情緒失控(tilt)。
如果你過於頻繁檢查結果(例如每天多次),可以通過在跟踪軟件中隱藏統計數據來增加難度。有些玩家甚至使用自定義腳本隱藏撲克客戶端的收銀台。但除非你非常硬核,偶爾偷看無傷大雅,只要你能管理好期望。
有趣的是:勝率從5 bb/100提高到7.5 bb/100,預期值增加50%。但在1,000手牌樣本中,5 bb/100贏家的贏錢機率為56%,而7.5 bb/100贏家僅為58%。這解釋了為什麼你努力提升撲克技術,但從日常角度很難感受到優勢。
Resources
Variance Calculator: https://www.primedope.com/poker-variance-calculator/
Normal Distribution App: https://homepage.divms.uiowa.edu/~mbognar/applets/normal.htm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