撲克中的數學誤解
- Tombos21

- 7月7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底池賠率(Pot Odds)和最低防守頻率(Minimum Defense Frequency, MDF)是撲克中的基礎數學公式。本文將從一些常見定義和速查表開始,然後解釋這些常見定義如何導致對博弈論最優(Game Theory Optimal, GTO)撲克的誤解。
速查表

注意 - Alpha/MDF僅在進行首次下注時正確。
這些是什麼意思?
過於簡化的定義
底池賠率(Pot Odds):您需要多少權益(equity)來跟注(call)。
最低防守頻率(MDF):您需要多廣泛防守。
Alpha:您的詐唬(bluffs)需要多頻繁成功。
價值/詐唬百分比(Value/Bluff %):如何構建您的下注範圍(betting range)。
這些實際上是什麼意思 - 誤解
底池賠率(Pot Odds)
不是:您需要多少權益來跟注。
實際上是:您需要贏得底池的多少百分比來跟注。權益不等於價值!
例如,如果您的對手在10bb的底池中下注5bb,您必須贏得新底池20bb的至少25%(即5bb)來證明跟注的合理性。
求解器(solvers)經常棄掉(fold)具有足夠原始權益(raw equity)的手牌,並跟注沒有足夠權益的手牌。這是因為標準權益計算假設底池檢查到底(checked down),忽略了權益實現(equity realization)、位置(position)、隱含賠率(implied odds)、範圍優勢(range advantage)以及其他影響手牌實際價值的翻牌後因素(postflop factors)。
最低防守頻率(MDF)
不是:您需要多廣泛防守。
實際上是:您需要多廣泛防守以使對手的0%權益詐唬期望值(EV)為0。這個指標僅作為防止他人用詐唬碾壓您的指南。如果他們明顯低詐唬(under-bluffing),您無需遵循MDF。
此外,如果他們的詐唬在檢查回來(checking back)時有價值,您無需如此廣泛防守以使他們在下注(betting)和檢查之間無差別(indifferent)。如果他們的潛在詐唬作為檢查回來價值2EV,而您過度防守(overcalling)使詐唬為0EV,那麼對手可以簡單地停止詐唬。
Alpha
不是:您的詐唬需要多頻繁成功。
實際上是:您的0%權益詐唬需要多頻繁成功。實際上,河牌(river)前的幾乎所有牌都有一些權益。這也沒有考慮您可以多街詐唬的事實。
價值/詐唬百分比(Value/Bluff %)
不是:如何構建您的下注範圍。
這個比率僅在河牌且假設您的所有價值手牌(value hands)是堅果牌(nuts),您的詐唬毫無價值時才正確。價值/詐唬比率在多街變得更複雜。一個非常基本的指南是使用⅓ ½ ⅔規則——您在翻牌(flop)需要大約⅓價值,在轉牌(turn)需要½價值,在河牌需要⅔價值。然而,這取決於下注大小(bet sizing)和極化程度(polarity)等因素。請查看原始GTO計算器(caveman GTO calculator)以了解更多。
其次,由於阻斷效應(blocker effects)和/或抽水(rake),通常建議比這個圖表顯示的略偏重價值(value heavy)。
公式
Pot Odds = call / (pot size after you call)
Alpha = risk / (risk + reward
)其中風險(risk)和回報(reward)分別是您在詐唬時冒險的金額和詐唬成功時獲得的金額。
Minimum Defense Frequency = 1 – alpha
當面對下注(非加注)時:MDF = 1 / (1 + bet%)
Bluff% = pot odds laid,您需要如此頻繁地詐唬以使對手在河牌無差別。
Value% = 1 – bluff%
範例1 - 進行下注
英雄(Hero)在河牌下注5到10(半底池,half-pot)。
底池賠率:對手(Villain)需要跟注5,跟注後底池將是20。
Required equity to call = 5 / (5 + 5 + 10) = 5/20 = 25%。
對手應跟注任何在攤牌(showdown)時贏得超過¼次的手牌。
Alpha:英雄冒險5以贏得10。
a = 5 / (5 + 10) = 33%。對手需要至少棄牌(fold)⅓的時間,以使0%權益的詐唬盈虧平衡。
MDF = 1 / (1 + ½ ) = 66%。對手應至少防守⅔的範圍以使詐唬無差別。
價值/詐唬比率:英雄應以75%價值和25%詐唬的範圍下注,以使對手的詐唬攔截牌(bluff-catchers)在跟注和棄牌之間無差別。
範例2 - 面對加注
英雄在河牌下注5到10(半底池),對手加注(half-pot)到15:
底池賠率:英雄需要再跟注10,跟注後底池將是40。
Required equity to call = (15-5) / (10 + 15 + 15) = 10/40 = 25%。
英雄應跟注任何在攤牌時贏得超過¼次的手牌。
Alpha:對手冒險15以贏得15。
a = 15 / (15 + 15) = 50%。英雄需要至少棄牌½的時間,以使對手的0%權益詐唬盈虧平衡。
MDF = 1 – alpha = 50%。英雄應至少防守½的範圍以使對手的詐唬無差別。
價值/詐唬比率:對手應以75%價值和25%詐唬的範圍下注,以使英雄的詐唬攔截牌在跟注和棄牌之間無差別。
請注意,即使在這兩個例子中下注大小都是50%底池,Alpha/MDF並未保持相同。這是因為半底池下注的風險回報比率與半底池加注不同!在範例1中,我們冒險5以贏得10;在範例2中,他們冒險15以贏得15。
試算表計算器
這裡有一個免費工具,您可以用來計算MDF/底池賠率、Alpha、幾何大小(geometric sizes)、每街的價值/詐唬比率等!


博弈論與實踐中的應用
以下圖表顯示這些變量如何隨著下注大小的變化而互動。有趣的是,它們在黃金比例(Golden Ratio)處相交,這是一個在自然界中常見的數學常數。

底池賠率是最具理論根據的指標
我們可以在翻牌前到轉牌(preflop-turn)找到許多場景,求解器會棄掉具有足夠權益的手牌,或跟注沒有足夠權益的手牌。然而,如果我們看底池份額(pot share,即手牌考慮所有翻牌後變量後實際預期贏得的底池百分比),底池賠率始終是一個正確的指標。
即使在實踐中,即使對抗弱手範圍(fishy ranges),只要您看的是底池的真實價值(true value),而不是原始檢查到底的權益(raw checked-down equity),底池賠率始終是理論上正確的指標。
如果您面對一個底池大小的下注(pot-sized bet),您需要平均贏得至少⅓的底池來有利可圖地跟注。就是這麼簡單。
MDF與Alpha
MDF和Alpha因為經常被誤用而名聲不佳……這些更像是理想化的玩具遊戲(toy game)指標,而非撲克的硬性法則。MDF和Alpha基於無權益的詐唬;它們的設計是使詐唬的期望值為0。這在現實中很少見。
最多,您只需要使對手的詐唬在檢查(checking)和下注(betting)之間無差別。如果詐唬檢查回來有1bb的價值,而您過度防守(overdefend)使這些詐唬為0EV,那麼對手可以簡單地停止詐唬。為什麼他們要選擇較低的期望值行動?
許多新手玩家使用這些指標來證明糟糕的跟注或詐唬。請始終記住,MDF是一個防止對手過度詐唬(overbluffing)的盾牌。如果他們明顯從不過度詐唬,放下您的盾牌,停止跟注詐唬攔截牌(bluff-catchers)!
一般來說,求解器在位置(in position)時的防守更接近MDF,在非位置(out of position)時始終過度棄牌(overfold)。這是因為在位置檢查回來(checking back)的弱手牌更有價值。記住,您不需要給他們一個0EV的詐唬,最多只需使他們的詐唬在檢查和下注之間無差別!
GTO Wizard提供無與倫比的數據分析。讓我們比較大盲(BB)相對於按鈕位(BTN)續注(cbet)時的棄牌頻率與MDF建議的棄牌頻率。我繪製了複雜解決方案(complex solution)中20%到200%的每個續注大小,涵蓋所有1755個策略上不同的翻牌面(flops)。
如您所見,大盲相對於每個大小始終過度棄牌(相較於MDF)。

讓我們檢查盲注對盲注(blind vs blind)。同樣,大盲處於範圍劣勢(range disadvantage)。然而,這次大盲有位置。
我們可以看到大盲對小盲(SB)續注的棄牌百分比(以及大盲“應該棄牌”的頻率)。平均來說,大盲的整體防守極其接近MDF。並非每個翻牌面都完全匹配,但整體趨勢線與MDF極其吻合。

從中學到的啟示
從這些圖表中學到的啟示:在位置時防守更接近MDF,在非位置時過度棄牌。
從MDF總體學到的啟示:將其用作防止過度詐唬的盾牌。如果您的對手明顯低詐唬(underbluffing),不要跟注詐唬攔截牌!




留言